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0年 第2期

显示方式:
交通信息
城市快速路公交停靠站与出入口的最小间距研究
杨晓光, 许建, 朱彤
2010, 28(2): 1-7,27.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0.02.001
摘要:
公交停靠站与出入口的相对位置关系是快速路公交优先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将出入口分为公交出入口、非公交出人口,将停靠站分为路边型停靠站、路中型停靠站,解析了两类出入口与两类停靠站相互影响的机理,得到了停靠站与出入口的最小间距应该满足的条件.基于运动学原理、交通波动理论、概率论等知识建立了最小间距的计算模型,并利用蒙特卡罗等方法求解模型.利用天津市快速路大量的实测数据给出计算实例,验证了模型的可用性.
综合交通客运枢纽系统的三维仿真
崔春升, 陈彬, 陈震, 秦硕
2010, 28(2): 8-12.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0.02.002
摘要:
综合交通客运枢纽功能与结构数值实验系统是一款针对交通枢纽模拟仿真而开发的实验平台,集建模、二维仿真、三维仿真、分析功能于一体.其中三维仿真系统用于对仿真结果的可视化,通过对交通枢纽场景的建模、交通枢纽内行人各项行为的仿真,提供直观而真实的三维仿真效果.
基于模糊聚类和判别分析的交通状态提取算法
窦慧丽, 王国华
2010, 28(2): 13-15.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0.02.003
摘要:
针对交通状态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在综合考虑交通流3个参数(流量、速度、占有率)的基础上,设计了城市道路交通状态提取算法.采用模糊聚类技术,对覆盖所有交通状态的历史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聚类结果,对交通数据进行判别分析,判断其所属交通状态;用实测交通数据进行了状态提取实验,并和问卷调研的统计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进行交通状态的提取,可以准确反应道路使用者的真实感觉.
普通公路驾驶员期望车速调查分析与建模
李鑫铭, 陆建, 谭丹丹
2010, 28(2): 16-20.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0.02.004
摘要:
为了解普通公路驾驶员的车速选择机理,对驾驶员进行了期望车速问卷调查,对驾驶员的个人信息、车辆特征、以及驾驶员对超速10%的认可态度等可能影响期望车速的因素进行了重点调查.根据限速值的不同,分80、60和40 km/h 3个等级进行了调查,并为各等级公路选取了代表路段,由具有类似驾驶经历的驾驶员认真填写.对435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分析,发现期望车速广泛存在于驾驶员心中,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会使车速尽量维持在期望车速附近.期望车速主要受限速值、驾驶员的驾龄、对超速10%的态度以及车辆性能等因素的影响,驾驶员的性别和年龄对期望车速的影响不显著.采用逐步回归法,得到了期望车速的计算方法.对期望车速的特点、交通安全措施以及调查方案中可供改进的地方进行了总结.
考虑实际运行状态的交通流演化过程数值模拟
吴伟, 杨晓光
2010, 28(2): 21-23,46.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0.02.005
摘要:
针对VDR模型中慢启动规则存在不尽周严的地方并考虑车辆的相对运动情况,提出了考虑车流实际运行状态的一维元胞自动机模型.数值模拟表明,新模型能更好地描述实际车流的运行状态,并达到更高的路段平均速度和流量,而且避免了VDR模型中的不合理停车,使车辆在路段上分布更加均匀.
路段行人过街设施的合理间隔
曹晓奎, 杜仁兵, 裴玉龙
2010, 28(2): 24-27.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0.02.006
摘要:
通过对路段行人过街设施的合理间隔进行分析,发现如果路段行人过街设施间隔过大,会导致行人绕行距离过长,行人乱穿道路的现象加剧;如果过小,则车辆行驶时频繁启停,行车延误增大.以行人延误和机动车延误之和最小建立目标函数,求解得到行人过街设施的合理间隔.路段行人过街设施的合理间隔与行人交通量、机动车交通量、路段长度以及行人过街宽度有关,充分考虑行人过街设施设置的各种影响因素.路段行人过街设施依据合理间隔进行设置,可以有效降低行人和机动车延误.
基于MAS/工作流的LAAMS系统框架研究
尧丰, 韩松臣, 朱新平
2010, 28(2): 28-32.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0.02.007
摘要:
低空空域综合管理系统(low altitude airspace management system,LAAMS)是为解决传统低空空域管理中暴露的缺陷而设计的信息化系统,利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建立高效协同的系统计算模型是系统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性工作.设计了基于MAS/工作流的LAAMS系统模型,提出了层次式的Agent建模思路,分别建立了角色Agent、决策Agent以及服务Agent.此外,对Agent的内部体系结构、Agent间的协作机制,以及系统模型中的工作流建模方式进行了设计.
跟驰模型中反应延迟时间项作用机制的数值模拟
廖惠红, 李丹, 王昊, 蒋璇
2010, 28(2): 33-36.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0.02.008
摘要:
人类对于事件的反应机制决定了道路行驶车辆在跟驰过程中存在反应延迟现象.对几类常见跟驰模型中所反映出的延迟时间的含义进行了定义与区分.利用Matlab软件对GHR模型、OV模型以及FVD模型进行了2车跟驰状态和车队信号灯放行阶段的模拟,分析了这3类模型中反应延迟时间设置的必要性.结果显示GHR模型中反应延迟时间不可忽视,而OV模型以及FVD模型中反应延迟时间可以省略,同时也证明了各跟驰模型建模思路的合理性.
地铁列车节能运行惰行控制研究
马超云, 毛保华, 梁肖, 丁勇
2010, 28(2): 37-42.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0.02.009
摘要:
惰行可以有效降低地铁列车能耗,通过选择合适的惰行点可以实现列车的节能运行.建立了定时约束条件下列车节能运行惰行控制优化模型,将模型求解的遗传算法嵌入到城市列车运行计算系统中,实现了给定线路条件下站间最佳惰行点的自动计算.结合具体算例对不同站间距离、线路条件、区间限速、运行时间、惰行次数等条件下的惰行控制进行了仿真研究,给出了各影响因素与惰行控制的关系.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解决惰行控制优化问题,地铁列车合理的站间运行时间取值,一般在最小运行时间的基础上增加8%~15%比较合适.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列车制动控制仿真研究
幸甚, 陶慧汇
2010, 28(2): 43-46.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0.02.010
摘要:
针对列车制动过程存在的复杂性、非线性、时变性、不确定性等因素,通过分析影响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的主要因素,建立了用于列车制动控制的BP神经网络模型.以货物列车为仿真对象,在Matlab环境中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控制安全性好、停车误差小,基于BP神经网络的智能算法运用于列车制动控制是可行的.
道路交叉口车路协调实验系统设计与实现
杨晓光, 朱彤, 姚佼, 白玉, 马国胜
2010, 28(2): 47-51.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0.02.011
摘要:
提出了道路交叉口车路协调实验系统框架、实现方法并进行了系统搭建测试.在分析系统功能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逻辑框架与系统物理框架设计,实现了各子系统功能,包括:GPS车载定位信息采集、交通控制系统设定、路侧处理单元与车载处理单元程序设计与短程无线通信,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道路交叉口车路协调实验系统,模拟实际交通运行状态对系统主要性能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完成信号灯状态的车载实时显示,但应进一步提高定位精度与通信效果.实验系统不仅为进一步研究基于车路协调的下一代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提供了实验平台,还能采集相关的车辆运行数据与驾驶员特征数据.
基于多智能体的铁路枢纽客运组织优化方法研究
王伟
2010, 28(2): 52-56,64.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0.02.012
摘要:
以探索铁路枢纽客运组织方案的优化为目标,基于复杂系统理论中的多主体模拟方法,结合元胞自动机与多智能体各自的优势,将旅客行为与运输组织部门决策相结合,环境因素由元胞自动机表达,模型涉及到运输组织部门、旅客等不同类型的智能体,个体通过资源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和与其他个体的交流协商来对周围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通过模拟运输组织部门复杂的决策过程,提出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客运站客运组织优化的研究思路、基本框架和优化方法,探讨系统中各个智能体的结构及其竞合关系,设计基于多智能体的进化优化算法;最后以广州站高峰期客运组织优化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基于汽车前照灯的夜间车辆定位方法研究
田齐
2010, 28(2): 57-60.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0.02.013
摘要:
全天候车辆视频检测白天和黑夜车辆时其检测条件差异很大,要选择不同的检测方法.在夜间无补光光源环境下,将摄像机获得的彩色视频图像进行灰度处理,夜间图像中汽车前照灯具有很强的特征,因此对灰度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和灰度统计来提取前照灯的特征,根据汽车前照灯在画面中的形态特征设计了相应的定位算法,实现了夜间车辆的定位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实现夜间车辆定位的突出特点是定位准确,且定位时间短,满足了视频交通系统实时性的要求.
基于GIS的交通网络空间分形测算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冯永玖, 刘妙龙, 韩震
2010, 28(2): 61-64.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0.02.014
摘要:
交通网络数据具有多时段、多尺度和空间性强等属性,其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是GIS-T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不可分割的1部分.空间分形特征是交通网络特征的1种内在的重要表现.因此,设计和开发1个空间分形特征的测算系统,能够很好地促进交通网络空间特征的研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利用Visual Studio.NET开发了测算交通网络空间分形维数的系统.介绍和分析了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各重要模块.系统的开发扩展和延伸了GIS-T的空间分析功能,构建了分形分析模块,定量地分析交通网络的强度、密度、结构和连通性等.以广州市公路交通网络为例,利用该系统进行了测算.
多式联运协同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周明华, 李楠
2010, 28(2): 65-69,73.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0.02.015
摘要:
多式联运已成为现代物流的高速公路,而信息化建设是推动多式联运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文中介绍了多式联运协同服务(MTC)系统的架构设计和功能,实现"pott to door"各环节的信息互动和协同作业要求,为货主/货代、船公司、物流企业等部门物流操作、信息跟踪及物流监管服务等提供全方位的支持.通过系统建设,全面整合各环节系统及信息资源,构筑高效联动、功能完备的集疏运服务平台,为多式联运提供全程无缝式信息一体化服务.
长江干线桥区船舶到达规律数学模型及检验
谭志荣, 严新平, 刘亮
2010, 28(2): 70-73.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0.02.016
摘要:
提出内河桥区船舶交通流量分析的数学方法,以2008~2009年荆州长江大桥的船舶交通流量观测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内河船舶的抵达分布规律.依据国家标准GB/T4089-2008,使用双侧检验的方法对泊松分布参数进行了假设检验.其结果表明:荆州长江大桥水域船舶24 h内船舶流量分布符合泊松分布,船舶相隔到达时间符合二项分布,该模型的分布参数=7.82,经双测检验符合国家标准.
单中心大城市土地利用对居民出行方式的影响
刘俊娟, 王炜, 程琳
2010, 28(2): 74-78.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0.02.017
摘要:
为了全面了解大城市内部土地利用对居民出行行为的影响,以团块状单中心大城市为例研究了居民出行方式的相关特征.结果表明,团块状单中心城市内部土地利用密度和区位对居民出行方式有显著影响,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比例由市中心向外围随着人口密度的减小而递减;助力车、摩托车、公交车、私家车出行比例则由市中心向外围随着人口密度的减小呈梯度式递增.土地混合利用程度对出行方式的选择影响不明显.土地利用对居民出行方式间的转移没有显著影响,居民出行方式间的转移局部与全局的特征相似.
一类特殊功能型小区的单向交通组织优化设计方法
郑淑鉴, 徐建闽, 崔俊峰, 彭华溢
2010, 28(2): 79-83.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0.02.018
摘要:
从交通工程学和交通管理规划理论出发,分析现有单向交通组织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型的单向交通组织优化设计方法,并与现有单向交通组织方式进行对比,论述其优缺点与适用范围.以广州市一德路片区为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将新型单行交通组织优化设计方法应用于该片区,并用Vissim仿真现状与设计后2种情况的交通状况,得到了相应的交通效益评价指标数据和尾气排放数据,对比说明新型单向交通组织优化设计方法能够获得较好的效益.
基于模糊推理的换车道模型
王飞雄, 刘伟铭
2010, 28(2): 84-87.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0.02.019
摘要:
微观交通仿真在交通系统分析和管理方面是1种安全、有效的工具.在交通微观仿真中,用变换车道表现驾驶员行为是1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然而,以往的许多换车道模型并没有考虑驾驶员行为的不确定性和认知性.文中利用模糊推理来表现这种不确定性和认知性,从而使换车道行为更加符合现实.通过实际观察数据与模糊推理的微观仿真模拟的结果比较,表明该模型是可行的,有效的.
面向Integration的仿真模型路网编辑系统设计与实现
胥耀方, 于雷
2010, 28(2): 88-92.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0.02.020
摘要:
利用Visual Basic语言、MapX地图化组件及Access数据库设计并开发了面向Integration的仿真模型路网编辑系统.按照用户需求,详细设计了该系统的系统功能、数据库概念模型和数据库结构.阐述了在Integration仿真软件需求下的路网建立、分割其他图元、路段结点关联、相邻路段合并的技术方法.最后,对系统进行了开发,实现了不依赖于任何软件独立进行路网编辑的功能.
公交站点IC刷卡计数算法及其Matlab实现
查伟雄, 刘金行
2010, 28(2): 93-97.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0.02.021
摘要:
中国大部分城市的公交公司早期并未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因此其IC刷卡记录与车辆调度记录很难达到精确性、实时性和关联性的要求.为了最大限度利用这些海量的原始记录,文中针对实际情况,在允许一定误差的前提下,提出了公交站点IC刷卡计数算法,并结合实例使用数学软件Matlab实现此算法.
公交IC卡分段收费的实现
李鸿艳
2010, 28(2): 98-100.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0.02.022
摘要:
公交IC卡使用以来,一直是"一票制",但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区在扩大,城乡之间的往来越来越紧密,实现公交IC卡的分段收费有着广泛的市场和社会需求.然而,要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实现分段收费,还是会有一定的难度的.文中仅就利用公交IC卡现有系统,实现分段收费的方法加以探讨,得出可行的、可靠的方案来实现公交IC卡分段收费.
交通安全
高速公路隧道路段交通安全特性研究
戴忧华, 安超杰, 廖志高, 倪洪亮
2010, 28(2): 101-106.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0.02.023
摘要:
基于高速公路隧道运行安全特性,对隧道路段定义进行改进.通过提炼交通事故特性参数对高速公路隧道路段和开放性道路的交通事故率进行对比,并对交通事故时间分布规律、空间分布规律、事故形态分布规律以及事故车型分布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隧道路段事故率略高于开放性道路,而且隧道洞外事故率远高于洞内,隧道交通事故形态以追尾、刮擦和撞壁为主,火灾事故率极低,交通事故车型以小客车和大货车为主.
基于弯道车速检验的驾驶模拟系统证实研究
陈亮, 熊坚, 郭凤香
2010, 28(2): 107-109,119.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0.02.024
摘要:
通过在弯道上的模拟驾驶和实地实验对比分析,对驾驶模拟系统的运动逼真性进行评价.在建立了与实验路段和场地同等条件的三维虚拟场景后,由10名受试者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场地实验结果与模拟驾驶实验结果基本吻合;利用t检验对实验数据进行假设检验,表明在虚拟实验条件下所得数据与真实实验数据无显著性差异,从而验证了模拟系统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轨道交通AFC系统设备可靠性预测与仿真
陈浙宁
2010, 28(2): 110-113.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0.02.025
摘要:
城市轨道交通AFC系统设备,可靠性是1个概率问题,具有不确定性.应用马尔可夫方法的无后效性原理,建立了AFC设备的故障预测模型.在模型建立的基础上,采用蒙特卡罗方法进行仿真实现,为系统年度维护计划提供依据.
北京市驾驶行为与影响因素分析
白云, 石京
2010, 28(2): 114-119.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0.02.026
摘要:
研究北京市驾驶行为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曼彻斯特驾驶行为问卷进行修订,考虑多种因素对驾驶行为的影响,对135名北京市汽车驾驶者进行问卷调查.经因子分析,得到5个驾驶行为因子分别是"错误"、"失误"、"非故意违规"、"故意违规"和"过激行为",符合预期的因子结构.对驾驶行为的各类影响因素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与驾驶行为紧密相关的影响因素主要是驾驶者的自我评价和态度,如驾驶者对自己是否易受情绪影响的评价和对交通法规的态度等.驾驶培训经历,包括驾驶培训的地点和驾驶培训的时间跨度,也对驾驶行为存在一定影响.性别、年龄等其他因素对驾驶行为的影响相对较小.与西方男家相比,中国汽车化历史较短,驾驶行为具有不同的特点.
高速公路清障持续时间预测分析
夏正丰, 倪富健, 张春红, 杨顺新
2010, 28(2): 120-124.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0.02.027
摘要:
高速公路清障是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对社会服务的重点内容之一.文中采用概率分布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法对高速公路清障持续时间预测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概率分布分析,否定了清障持续时间一般服从的3种分布模型.在此基础上用方差分析找出对事件持续时间具有显著的影响因素,并用逐步回归法确定了高速公路清障持续时间预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经检验,预测值与实际值的误差80%在30 min以内,预测结果基本能够反应真实的情况.